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中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以及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左右;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的17.2%左右。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了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并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加以简要评析。

 

 

(1)发展: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举范围扩大。 古代中国:传承久远;自上而下,为民择官;体现统治阶级意志; 近代西方:吸纳与创新;自下而上,公民权利;立法保障。 (2)因素:借鉴古希腊选举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评价:近代西方选举制度有利于从“人治”到“法治”社会的转变,推动了西方民主制的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但本质上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存在选区划分不合理、公民选举权利受到限制等局限。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发展,据材料一可知,在科举制之前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看门第、家世;科举制下则主要考学识才能;在选拔方式上,九品中正制需要“中正官征询”,科举制则是考试;九品中正制下只有世家大族能做官,科举制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选拔范围扩大。第二小问,关于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选举制度历史悠久、选官为君主服务等方面概括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可从继承和借鉴及创新、保障公民权利、立法等方面概括西方选举制度的特点。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因素,根据材料“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可归纳出两点重要原因,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基础等方面分析原因。第二小问,关于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评价,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西方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如缓和矛盾、发展和完善代议制等方面)和局限性(实质、选区划分不合理、公民选举权利受到限制等方面)等角度思考作答。 整体本题以唐朝科举制、近代西方选举制度等内容为切入点,考查了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发展、中西选举制度的特点、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的因素及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评价等方面的内容,问题简单,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还是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它们对政治统治、社会稳定发展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推动了政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说选举制度为阶级统治服务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

B.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D.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查看答案

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应“依靠自己的收入维持国家政府日常运作”的思想逐渐消失了,议会“承担起了支付政府日常经费的责任”。这一变化有助于

A. 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

B. 确保王室巨额消费支出

C. 强化国王对议会的依赖

D.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到查士丁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B. 平民的不断斗争

C. 统治者价值取向变化

D. 人文主义的影响

 

查看答案

伯里克利时期,除将军的职务必须由有军事才能的人担任以外,五百人会议的议员和大部分的政府官员,都不再以选举的方式产生,而改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这意味着

A. 下层民众亦可参与政治

B. 雅典民主发展遭受挫折

C. 公民权益将得不到保证

D. 公民内部政治权的普及

 

查看答案

毛泽东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