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A. 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 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C. 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D. 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1840年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巨痛与自强》、《1895年大梦初醒》、《1901年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大灾难与大牵手》等。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A. 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B. 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 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D. 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A. 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B. 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 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 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科学苦旅》中指出:李鸿章他们面对的敌人(保守派)是一群无知的对手,一切有理有据的论证对他们都是无的放矢。……更要命的是,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洋务派也逃脱不了“无知”二字。他们虽呼吁变法,自己却并不清楚所谓西方文明、近代工商业究竟是怎么回事,故办起洋务来错误百出。作者意在说明洋务派
A. 仅从制度变革必然失败
B. 肯定了西方文明是救国之道
C. 救国道路是完全错误的
D. 认识与指导思想具有局限性
有学者曾说:“他们自负是学习西方的启蒙运动,却把中国两千年的学术文化,当作一野蛮、一童蒙看。……他们不肯真心学佛,只借仗释迦来骂孔子、老聃。”该学者意在批评
A. 洋务运动引进西学存在不足
B.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启蒙者自居
C. 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文化
D. 资产阶级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 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
B. 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
C. 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D. 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