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社会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社会内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许多人仍处于“釜水将沸而游鱼不知”的境况。王船山(王夫之)在焦虑中产生对王(阳明)学和禅学的怀疑,并试图以修正程朱理学、恢复传统经学来匡扶大厦之将倾,与顾炎武等人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清朝入关后,王船山曾举兵抗清,事败后誓不降清。他指责李自成起义犯上作乱成为清朝帮凶。然而,他始终把清兵入关看作明亡的主要原因,把“尊王攘夷”摆在首位。其思想充满了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船山还是“西学中源”说的始作俑者,他指出:“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则皆剽袭中国之绪余。”

——摘编自周辉湘《船山学复苏与近代思想界的嬗变》

材料二  在与太平天国殊死搏斗的同时,曾国藩即令收集、整理、刊刻船山遗书。1862年,由曾国荃策划重刻。曾国藩校阅了1/3以上的篇幅,“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重刻《船山遗书》于1865年正式出版。曾国藩不可能同船山一样把尊王攘夷的目标对准清王朝,却又接过攘夷的口号,把它转换为御外侮的“制夷”。

——据《曾国藩全集》等整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推崇王夫之,并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革命者印发王夫之《黄书》等“明于华夷之辨”的书籍,“排满革命”“光复旧物”便迅速成为国人的共识。

——据王泽应《冲破鸿蒙别有天——夫之出船山记》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征,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曾国藩重刻《船山遗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革命派对王夫之思想的宣扬。

 

(1)特征:强调经世致用思想,具有浓郁的大汉族主义思想。 背景:明末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封建理学僵化;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深厚;清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原因:晚清内忧外患,面临明末相似的“两害相侵”的困境;船山的思想为近代士大夫处理民族阶级矛盾提供借鉴;洋务运动兴起;船山“西学中源”的思想为西学东渐提供了理论依据;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影响:用传统的“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来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有利于动员民众参加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狭隘的民族主义观。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开讲求经世致用之新风”归纳出经世致用思想;依据“对清朝入主中原的愤激之情”归纳出大汉族主义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围绕明清时期社会特征从社会危机、思想以及清初清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角度回答。 (2)依据材料一“外有清军虎视眈眈,明王朝处于两害相侵的困境”归纳出晚清内忧外患,面临明末相似的“两害相侵”的困境;依据材料一“船山还是“西学中源”说的始作俑者” 归纳出王船山“西学中源”的思想为西学东渐提供了理论;并结合所学从洋务运动兴起以及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归纳回答。 (3)本题属于评价试题类型,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视角分析。依据材料三“并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排满革命”“光复旧物”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动员民众参加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以及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狭隘的民族主义观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秧马等。“代耕架”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270余处,清代3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北方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制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以自给性的饲料栽培、家畜饲养并提供肥料的集约化大规模经营。

——摘编自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二  在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作物的栽培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十六、七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的进展,从其他国家引进了优良的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土豆对英国农业产量的增加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异同,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从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欧盟被认为是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体化程度最高者,但在应对欧债危机问题上,它却没有进行内部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律依据和民意基础。这说明

A. 欧盟缺少应对经济发展困境的能力

B. 欧盟各成员国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 欧盟政治一体化滞后于经济一体化

D. 欧洲央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存在缺陷

 

查看答案

现代派文学集中笔墨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四种基本关系上的扭曲与变异,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上的颠倒、错位、扭曲和脱节……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腐蚀作用而造成。材料意在说明现代派文学

A. 以非理性主义为思想基础

B.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C. 具有深刻的现实批判意蕴

D. 注重追求新颖奇特的艺术形式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他(罗斯福)的一些措施,已经改变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作的着重点,它给了资本主义以新的活力,并且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联邦的权力,这种趋向已经证明是不可逆转的”。该论述说明当时美国

A. 创新了国家管理体制

B. 联邦政府权力达到历史高峰

C. 国家干预理论得到普遍认可

D. 改变了权力制衡原则

 

查看答案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合作社已成长为联合了数百万农户的强大机体,要通过合作社把小农经济引上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流通过程,同时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通过生产本身的改组和联合,把个体的分散的生产单位改造成以新的技术(电气化等)为基础的大规模的公有化经济。由此可见当时苏联

A. 新经济政策推行效果显著

B. 扩大集体经济的自主权

C. 管理经济的手段单一

D. 对农村生产关系现状不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