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这些扫盲运动
A. 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B. 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C. 促进高科技水平的提高
D. 奠定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
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
A. 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 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
C. 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 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 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 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 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 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据图1和图2.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B. 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 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 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下诏令江南诸州种植原产北方的粟、麦、黍、豆,江北诸州“就水广种粳稻”。真宗时期,又“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从福建调拨旱稻占城稻种子,到三地播种。这些措施
A.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加快了粮食品种的研发
C. 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
D. 促进了南北商品的流通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主张的论述,这一主张有利于
A. 加强思想控制
B. 凝聚宗族力量
C. 培育民族精神
D. 强化等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