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中期以来,贪官污吏不但上蠹国课,下剥贫民,同时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大为下降。万历初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创立“考成法”,主张“立限考事”“以事责人”。具体办法是,对从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各级衙门所处理的公事,根据道里远近,事情缓急,而立定“程限”,并置立“文簿”存照,做到“月有考,岁有稽”,“误者抵罪”,使每件公事都落到实处。为此,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给事中的职权,以六科督查六部,以六部督查地方藩、泉等司,再以藩、泉两司督查府、州、县官。随着改革的进行,万历初期形成了“一切不敢饰非”的政治局面,所有官员百事惟谨,朝廷政令“虽万里以外,朝下而夕奉行”。同时,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各地方官都能按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赋税任务。张居正自己评论说,“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创立的“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实行“考成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
历史著作 | 编纂思想 |
《史记》(西汉) | 强调“实录”“直书”。“述往事,思来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
《汉书》(东汉) |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
《隋书》(初唐) |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
《新唐书》(北宋) | 认为据藩镇立国的后普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删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如赞誉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
《国史大纲》(1939年初版) | 要做有知识的国民就应对国史略知一二,并对其抱有温情与敬意,这样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时期,政府在乡村卫生方面的工作流于形式。20世纪20、30年代时,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在部分地区组织了有限的乡村卫生工作。除此之外,红军也在部分条件具备的根据地对部分民众实行“医费免除,药费自理”的政策。新中国初期,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化医疗成为农村医疗体制化的显著特点。截止到1956年,全国农村的集体医疗保健站发展到1万个,开业医务人员约10万人。经过努力,我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初步改观。
——摘编自曹普等《新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史》
材料二 “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曾设想提供政府医疗保险,但终因耗资巨大且牵涉太多资本势力而放弃。二战后,杜鲁门提倡的国家强制性医疗保障因有“社会主义公费医疗”之嫌而作罢。继任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则认为国家计划“根本行不通”。20世纪6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关国医疗体制排斥弱势群体的现象突出,覆盖弱势群体的政府公共医疗保险计划最终确立,但随着“滞胀”现象的到来,美国的医改重点由提高覆盖率转向降低日益膨胀的政府支出。此后的里根、克林顿、奥巴马医改在这二者之间摇摆,但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摘编自高芳英《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农村医疗体制的变化,并指出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公共医疗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步履维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医改应注意的问题。
1941年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急需补充兵力,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前来应征,但陆军医疗队却以身体素质问题为理由,拒绝了近半数召集来的应征青年。这反映出
A. 美国军队拒绝介入战争
B. 医疗科技取得重大进展
C. 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D. 大萧条的后续影响深远
18世纪的英国商人一旦富有就购置地产,而拥有土地的乡绅则将其土地收人积攒的财富主要用于投资商业企业或政府公债。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商人与地主联手控制了经济
B. 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性较强
C. 资本活跃在诸多经济领域中
D. 地主仍是社会的主导性力量
16世纪以来,随着印刷术的推广,欧洲所有受教育的人使用的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的标准形式逐渐形成了,但由于只有少数人能接受必需的教育,大多数民众继续说着他们以前说的方言。这反映了
A. 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漫长的过程
B. 民众与精英阶层的分化在加剧
C. 统一的民族文化源自技术进步
D. 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