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设立刺史以监察地方郡国守相等官吏,但不得“干预庶政”;东汉中期,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这一变化说明当时刺史
A. 严重威胁中央政府
B. 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长官
C. 导致国家走向分裂
D. 失去监察地方长官的权利
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
A. 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B. 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 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
D. 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从“人治”到“法治” B.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 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秦汉墓葬及居延、敦煌等地所见秦汉简牍,显示了这一时期行政文书的流通量之大,种类之多,以及文书制作、传发、保管制度的严密。这一现象说明
A. 书写材料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B.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 君王对官僚集团的优势加强
D.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空前强化
台湾学者许悼云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该论断强调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 君主专制和官员任期制相结合
C. 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
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士人则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现象
A. 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残酷
B. 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发达
C. 抑制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D.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