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在他70岁的时候,宁愿选择死也不愿妥协,他的死既服从了城邦法律的判决,又捍卫了自身的思想和人格尊严。他是
A. 普罗泰格拉
B. 莎士比亚
C. 苏格拉底
D. 孔子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曾说:”我们所应当悲伤的不是房屋或土地的丧失,而是人民生命的损失。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使我们城邦光明灿烂的是这些人和类似他们的人的勇敢和英雄气概。“他的这一思想
A. 否定了基督教神学世界观
B. 使人们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C. 蕴涵着人文主义精神本质
D.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
“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A. 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B. 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 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D. 思想统一,法律至上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 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 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 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
D. 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
A. 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
B. 考证相关史料真伪
C. 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
D. 搜集整理相关史料
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 正确地揭示出明朝灭亡的根源
B. 批判理学家贬低孔孟学说地位
C. 批判理学家“空谈义理”、脱离实际
D. 正确认识到明清儒学不适应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