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察举制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这就遏制了秦朝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功高盖主”的现象。材料反映了察举制的实施
A. 起到了社会规范作用
B. 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使选官制实现科学化
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等价值数千亿铜钱,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
A. 经济交流成为了外交归宿
B. 匈奴威胁已经彻底解除
C. 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加强
D. 西域纳入中央集权管辖
《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A.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 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 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郡守“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临时突击督察,大多发生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的发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派遣司隶校尉“补巫蛊,督大奸猾。"这说明西汉时期
A. 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B. 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C. 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
D. 汉武帝扩大了郡守的履职权限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 导致秦短命而亡
B. 有利于君主专制
C. 不利于巩固政权
D. 更有利于百姓
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B.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C.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D.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