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C. 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D.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限
北宋建立后,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转运使和提点刑狱等官,作为中央政府的特派员,总管所辖州郡的财赋司法等事。此举有利于
A. 加强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力
B. 根本变革封建官僚体制
C. 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根源
D. 稳定王朝内部政治秩序
北宋时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B.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C.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D.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唐睿宗时把节度使制度引入“道”,将军事建制变成正式的地方行政建制,到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唐代“道”的职能变化
A. 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
B. 增强了中央军事力量
C. 密切了各地经济交往
D. 使中央集权渐被削弱
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合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题文)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
A.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 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