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A. 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 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
C. 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 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巢,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此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 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B. 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C.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汉代钱范被誉为“万钱之母”,下图为东汉五铢钱的铜质钱范,其出现的重大意义在于
A. 成为后世铸造工艺的典范
B. 极大提高了钱币铸造效率
C.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D. 确立后世铜钱的基本范式
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
A. 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B. 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C. 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 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
时期 | 文书概况 |
西周 |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
秦汉 |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
唐朝 |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
明清 |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据载,从1748年开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A.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B. 减少了决策失误
C. 确保了政治清明
D. 削弱了中枢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