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在中国古代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较多。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故常让其他官员分割宰相职权,以便皇帝施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是当然的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办公,非三省长官不得入政事堂(唐太宗)给他官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掌机务”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参知政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宋初宰相虽有多人,但只指定二人分别轮流执掌中书之印。参知政事初设时职位较低,无权执掌中书之印,也不在政事堂议事。直到至道元年,才“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宋代官印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参知政事”地位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初和宋朝行政措施的共同点及其目的。
清代军机处有官而无吏,故其中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独掌政务决策权
B. 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C. 理政人员素质低
D. 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
A. 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 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 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 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
A. 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B. 推动了“改土归流”
C.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