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两国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两国陆军一战于朝鲜,二战于辽东,三战于威海,海军在黃海也展开决战。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甲午之败,虽败于日本,但根在清廷,根在清军自身。“国势蹙也,财源匮也,民心涣也,威柄失也,而四者皆国之命脉所系。”

——《甲午战争120周年:必须有强大的实力》

材料二  毛泽东曾给抗战期间的正面战场高度评价:“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以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对日作战比较努力,同我党的关系比较好。”尽管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而转向抗日,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吸引了日军主力,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摘编自卢俊茹《抗日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自身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政治影响。

 

(1)自身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国势衰微;财政紧张,难以支撑战争;与人民为敌,得不到民众真心支持;政府缺乏号召力,在群众中失去威信。 (2)关系: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为敌后战场的开辟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敌后战场在敌后的游击战牵制了大量日军,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3)政治影响: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国主义以此为契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1)自身原因:根据“甲午之败,虽败于日本,但根在清廷,根在清军自身”得出清政府统治腐朽,国势衰微;根据“国势蹙也,财源匮也”得出财政紧张,难以支撑战争;根据“民心涣也,威柄失也”得出得不到民众真心支持,政府在群众中失去威信。 (2)关系:根据“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抗战,便无以顺利地开展敌人后方的游击战争”得出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为敌后战场的开辟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游击战,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3)政治影响:结合所学分别回答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抗日战争的影响即可。甲午战争:可从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客观上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等角度回答。抗日战争:可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等方面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城邦的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何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经常监督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则无论其功勋威信多高,皆依法惩处,从罢官放逐直至处死。实际上所有公元前5世纪的著名政治家都受过公民大会的责罚,米利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亦不例外。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等《世界古代史》

材料二  在罗马法方面,不仅有举世公认的罗马私法,也有与私法相比毫不逊色的罗马公法制度。例如现代宪政制度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就是以罗马宪法为滥觞,在罗马共和宪法中,不仅存在同僚之间的分权(双执政官制),也存在执政官和其他行使积极权力的长官与行使消极权力的保民官之间的分权和制衡,最后还有五大宪制机关:人民大会、元老院、长官、保民官、祭司团彼此之间的分权与制衡,罗马的这些制衡机关也在后世逐渐发展成为议会、参议院、监察机关等政权机构。

——摘编自蒋安杰《正确认识希腊法与罗马法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政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典城邦政治形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并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秦王朝二世而亡,农民大起义的风暴迫使西汉统治集团对前朝之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们在总结秦亡之鉴时,又重提分封。郡县两制之争。多数大臣儒生又回到传统政治观念和宗法制立场痛斥秦立郡县之弊,认为秦王“蔑弃经典,罢候置守,子弟无立锥之地,功臣无尺土之赏,身没而巨宇幅裂,及子孙而社稷沦胥”。刘邦集团从一姓私利出发,“激秦孤立亡藩辅,故大封同姓,以填天下”。其措施是郡县之制,无改于秦,同时分封刘氏子弟为九个诸侯王国作为藩辅,实行郡国并行双轨制。该制在剪除吕氏擅权时曾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造成尾大不掉,爆发七国之乱。

材料二  西晋统一后又重开分封之议。司马氏鉴于曹魏“本根无所庇荫”,再次大封同姓诸侯王,并允许王国置军,镇守荆、扬、关中要地,取代异姓将领。其结果不但重蹈西汉封王致乱覆辙,而且酿成更大祸……历史发展并未到此结束……14世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为使朱氏一姓长治久安,又一次大封同姓藩王。然其死后不久,坐镇北藩的燕王朱棣发动军事叛乱,大军南下,直捣金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沈重《略论历代政区演变与中央集权》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再行分封的原因和影响。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封建皇帝封子弟为王的目的和实质。

 

 

查看答案

下图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两幅漫画。漫画主要反映出

 

A. 美国对内推销外交政策

B. 美国对欧洲国家别有用心

C. 美国以服务人民为宗旨

D. 沙皇俄国对邻国蠢蠢欲动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以米,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对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文明互鉴的友好关系;中国同欧洲、美洲等的关系也展开新的画卷。这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

A. 贯彻结盟外交的方针

B. 扩大社会主义影响力

C. 注重扩大同世界其他国家利益交汇点

D. 积极参与以联合因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查看答案

1955~1971年,一共有44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非洲国家有25个,亚洲国家有12个。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A.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C. 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D.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