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植棉、纺纱、织布或栽桑、养蚕、缫丝这种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的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该地区
A. 农业生产的衰落
B. 自然经济的瓦解
C. 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史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段记载说明
A. 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
C. 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有不少以本姓命名的店铺,如“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匹帛铺”、“孙家正店”、“赵太丛家药肆”等等。这表明
A. 以本姓命名店铺始于宋代
B. 宗法关系决定着店铺名称
C. 资本主义萌芽在宋代出现
D. 宋人已有较强的品牌意识
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 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 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 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材料直接反映出
A. 濮院镇已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长途转运贸易促进商业繁荣
D. 重农抑商政策暂时调整
《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 纸币交子大量发行
C. 商帮囤积铜钱置地
D. 国家财政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