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近代列强在华不同时期的投资中,比重占第一位的国家的数据统计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 1840〜1895年 | 1985〜1911年 | 1911~1927年 | 1927〜1937年 | 1937〜1945年 | 1945-1949年 |
国家 | 英国 | 英国 | 曰本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 近代英国在华投资额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B. 甲午战争后英国对华投资丧失绝对优势
C. 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华投资开始占据第一
D. 近代美国在华投资额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
A. 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
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C. 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有竞争优势
D.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 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 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 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在位皇帝 | 州刺史的权力 |
汉武帝 |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
汉昭帝、宣帝 | 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 |
汉平帝 |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中央决策” |
A. 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B. 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 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减弱
D. 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涌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吴敬梓,康熙四十年(1710)出生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一个官僚家庭。他深切渴望有朝一日能在科场上大显身手,二十三岁中秀才,之后一直没有中举。在逐渐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他对举业由热衷到失望,从而潜心创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以后,他不知不觉地对新鲜信息已有所吸收。他认为读经书,做学问采取“不在宋儒下盘旋,亦非汉、晋诸贤所能笼络”的态度,并公然斥责当时的理学家“于经生制举业外,未尝寓目,独好窃虚谈性命之言,以自便其固陋”。
《儒林外史》以深刻的笔触批判了科举制度,反对八股取士的办法,无情地讽刺和嘲笑了那些热衷功名富贵的人,并剖示了科举制度对他们的毒害。吴敬梓的笔触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政治文化的外显层次上,而是发展到宏观的民族文化的深隐层次,《儒林外史》触及知识分子的精神解放的问题,即知识分子在八股取士的牢笼下如何冲破精神罗网的问题。在艺术上,讽刺大师吴敬梓是用饱蘸辛酸泪水的笔来写喜剧,来描绘封建主义世界那幅变形的图画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