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初,按照中央提出的合营一批“较重要和较大企业”的方针,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一的私营企业实现合营,中小工业企业在面对合营企业竞争时处境更加困难。针对这一情况,中央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B. 稍微放缓国有化的进程
C. 加强国家资本主义力量
D. 制定政策保护中小企业
甲午战前,谈论西学普遍为人所不屑,有谈论者甚至被视为汉奸。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国人对西学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B. 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满
C. 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
D. 此前的近代化效果有限
1866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发表公告:“华商造买洋船,或租或雇,装运出进江海各口,悉自便。”这一公告
A. 成为官督商办模式的雏形
B. 冲击了外资运输公司利益
C. 刺激私人兴办近代航运业
D. 是创办轮船招商局的设想
明初政府规划南京城内制售铜铁器在铁作坊,皮草市场则在笪桥南,履鞋在轿夫营,伞则在应天街之西,木器南在钞库街,北在木匠营。明初南京城的工商业布局
A. 是坊市管理体制的体现
B. 表明政府利用集聚推动发展
C. 便于政府强化城市管理
D. 符合工商业市镇拓展的要求
北宋儒者在硏读儒家经典时,改变了前代学者考据字音字义的研究重点,而着力于探求儒经的新意,以至“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宋代社会危机的日渐加深
B. 道教和佛教思想广为传播
C. 汉儒的纲常学说较为迂腐
D. 前人考据研究已比较完备
北宋太宗年间规定,各地如有缺少种子、土田、男丁者,农师与本乡耆老可明立要契,召集余夫,举种借粮,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这一规定
A. 体现了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劳动
B. 推动了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C. 加深了农夫对地主的人身依附
D. 顺应了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