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和1967年,法国两次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加入共同市场只是为了削弱它。1965年,法国驻欧共体代表连续六个月缺席会议以反对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直到1966年其他成员国做出妥协。这反映出法国
A. 摆脱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B. 已经左右了欧共体内部事务
C. 严重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D. 力求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
美国时任学者霍华德·克斯纳曾在1936年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政府当时相对精简,大体局限于其基本职能;罗斯福接手之后,将其转变成一个体系庞大、臃肿低效的机构”。这一批评客观上反映了“新政”
A. 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B. 颠覆三权分立体制
C. 改变了国家管理体制
D. 违背了美国国家利益
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据此可知苏联
A. 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B.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 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D. 实行粮食税并加大进口
1953—1957年我国不同经济类型工业产值变化(单位:亿元)
年份 | 全民所有制企业 | 集体所有制企业 | 公私合营企业 | 私营工业 | 个体工业 |
1955 | 281.4 | 41.6 | 71.9 | 72.7 | 81.1 |
1956 | 383.8 | 120.1 | 191.1 | 0.3 | 8.3 |
1957 | 421.5 | 149.2 | 206.3 | 0.4 | 6.5 |
这表明当时我国
A. 工业生产严重急躁冒进
B. 资本主义工业改造基本完成
C. 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合理
D. 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结构
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A.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 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 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暂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场“战争”
A. 根本原因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
B. 导致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走向低潮
C. 双方在本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D. 中国始终与东方结盟联合对抗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