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记载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 记载 |
《田舍》 |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
《全唐诗补逸》 |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
《唐大诏令集》 |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
《全唐史》 |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
A.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 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
B. 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 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 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将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可做。
——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
材料二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像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
注:《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
材料三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简表:
| 国民党方面 | 共产党方面 |
军队数量 | 430万人 | 130万人 |
装备情况 | 有美国援助建立的空军和271艘舰艇、8亿多美元的剩余物资 | 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和坦克,大炮很少,没有外国的接济 |
材料四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材料五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毛泽东《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
(2)哪些事实能够证明蒋介石的阴谋?
(3)结合材料三、四,分析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如何?面对这一情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战术?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人民解放军举行战略反攻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应该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材料二 1937年8月18日,即“八一三”事变后的第五天,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南京研究抗战策略时,提出“我国军事落后且未有充分作战准备,不宜实行迅速决战之战略。但因我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资源散在各地,具有长期作战之条件。故我国对倭作战之最高指导方针,不能不根据优劣相反的客观条件,实施持久消耗战略。”
——《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38年写下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话:“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几百万军队与无数人民都加入了火线;其中几十万人就在执行他们的神圣的任务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我们真诚地追悼这些死者,表示永远纪念他们。”
材料四 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的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针对卢沟桥事变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提出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的一些将领提出了怎样的抗战方针。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抗战方针?
(3)材料三中,毛泽东提出“八个月中,国共两面都做了英勇的奋战”主要依据有哪些?“全国实现了伟大的团结”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分析?
在英国文学史上,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宪章派文学是极为重要和辉煌的一章,琼斯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他在《贱民之歌》中写道:我们虽低贱,还配种种庄稼\我们太低贱,不配吃面包片。……我们太低贱,不配表决捐税,\我们虽低贱,却配纳税付捐。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A. 此类文学的产生与当时的工人运动密不可分
B. 此诗歌的艺术手法更倾向于现实主义
C. 此诗歌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暴露
D. 马克思主义推动了此类文学的产生
《全球通史》指出:“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A. 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B. 实行新经济政策
C.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 巩固苏维埃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