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例如太甲、盘庚等,这说明了
A. 商朝人迷信鬼神
B. 商朝统治者借用天道强化王权
C. 干支文化在商朝普遍流行
D. 干支知识在商朝已经普及
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周人必须在各地区与殷人旧族及当地土著建立‘三结合’(周人、殷人、土著三者结合)的政治权力”。这一做法
A.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 扩散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形成了“君权至上”模式
D. 打破了社会的血缘政治
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 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 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 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 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
A. 主张政治改良
B. 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
C. 主张复古倒退
D. 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A. 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 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 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 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序号 | 思想家 | 思想主张 |
① | 苏格拉底 |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 |
② | 彼特拉克 | “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
(1)材料一中①②两种思想有何共同之处,各体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德国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人类自我精神的每一次升华,都是与古典优秀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人类古典优秀文化就像大海边连着船只的缆绳,如果没有缆绳,船只将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同样,如果我们同古典优秀文化失去了联系,人类也将漫无目的地前行。”
——摘自上海译文出版社《时代精神状况》
(2)概括材料二作者的观点。材料一中①②两种思想的关系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请予以说明。
材料三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共和主义)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孙中山
“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
——李大钊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两种思想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