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欧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变革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导致中国近代户籍制度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西汉前期,丞相下设“十三曹”,处理全国政治、经济、司法等各个领域的事情;皇帝下设“六尚”,其中“五尚”只管皇帝私人的衣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据此可知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中朝还无法与外朝抗衡
C. 政府机构分工明确
D.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凸显
南北朝后期,门阀地主衰落、庶姓寒人逐步兴起。世家大族为了阻挡百姓寒人进入仕途,常常采取考试的方法,考试成为常制。据此可知,当时
A. 考试成为选官主要方式
B. 社会结构固化难以变动
C. 科举制度的雏形己经出现
D. 庶姓寒人成为入仕主流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晋义熙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未几,裕(刘裕)师围城……超(慕容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送建康市斩之。” | 《晋书·慕容超传》 |
“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征虏贼曹乔胥获之……送超京师,斩于建康市。” | 《宋书·武帝本纪》 |
“丁亥,刘裕悉众攻城……超与左右数十骑逾城突围出走,追获之……送超诣建康,斩之。” | 《资治通鉴·晋纪》 |
“六年二月丁亥,屠广固。超逾城走,追获之,斩于建康市。” | 《南史·宋本纪》 |
A. 刘裕凭此战胜利收复广固
B. 慕容超轻敌导致广固失守
C. 刘裕与慕容超大战于建康
D. 慕容超战败后被斩于建康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明帝”“孝武帝”等。这充分反映出
A. 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
B. 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