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段 | 农业实产量 | 实征农业税 |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 |||
合计 | 正税 | 附加 | 合计 | 其中:正税 | ||
经济恢复时期 | 3806.05 | 494.54 | 443.88 | 50.66 | 13.00 | 11.70 |
“一五”时期 | 8017.80 | 933.21 | 847.45 | 85.76 | 11.60 | 10.60 |
“二五”时期 | 6983.20 | 833.32 | 745.66 | 87.66 | 11.90 | 10.70 |
1963—1965年 | 5004.50 | 374.02 | 333.42 | 40.60 | 7.50 | 6.70 |
A. 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 “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 “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D. 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
1923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认为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只有等到资本主义在中国高度发展之后,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
A. 符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占主导地位
B. 与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精神致,得到普遍认同
C. 是导致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D. 直接指导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形成
“起初,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抱敌视态度的,还在西欧六国酝酿筹组共同市场时,英国政府就赶忙于1956年10月抛出了所谓的‘C’计划,企图用一个包罗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所有成员国在内的‘工业自由贸易区’,把拟议中的六国共同体‘化’掉。”英国此举
A. 确立了其在欧共体中的核心地位
B. 旨在抗衡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
C. 为欧洲联盟成立提供了基本框架
D. 体现了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恩格斯曾这样评价,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说明古罗马法律
A. 与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B. 仅适用于当时的时代
C. 对公有制社会无益处
D. 不能被后世充分借鉴
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
时间阶段 | 数量(单位) | 出身 | 所在 | 结果 |
唐玄宗(44年间) | 8 | 多科举制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 代天子巡边 |
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 | 36 |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 形成大量强藩 |
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 | 67 | 强薄霸臣推荐 |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
唐代中后期使相变化
A. 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 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C. 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 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
据考证,商代青铜铭文的内容较简单,一般不含重要意义。到了西周,青铜铭文记载着王室的政治谋划、历代君王事迹、祭典训诰、征伐方国、政治动乱、赏赐册命以及家史、婚媾等等。据此可知,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
A. 推动了文字体系创新
B. 促进了宗法分封制的形成
C. 具有明确的书史性质
D. 使甲骨文失去了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