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A. 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 确立了新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 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D. 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八柱国是南北朝北周时期的权力中枢,贞观年间编撰的《周书》将八柱国排序为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对此,中国历史学界历来少有怀疑。日本学者前岛佳孝发现中国传世文献记载八柱国顺序并不一致,如宋朝的《文献通考》将李虎降至元欣之后,同时代的《资治通鉴》更是将李虎序于李弼之后,而除李虎外,诸书记载其他七人顺序则都一致,前岛佳孝据此认为《周书》因李虎为李唐先祖,故将其拔高。这说明
A. 时代靠后的文献因态度中立更加客观
B. 史料批判为辨析史实提供了重要视角
C. 中外学术交流促使历史解释发生变化
D. 只用传世文献史料很难复原历史真实
《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
A. 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D. 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
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段 | 农业实产量 | 实征农业税 | 农业税占实际产量% | |||
合计 | 正税 | 附加 | 合计 | 其中:正税 | ||
经济恢复时期 | 3806.05 | 494.54 | 443.88 | 50.66 | 13.00 | 11.70 |
“一五”时期 | 8017.80 | 933.21 | 847.45 | 85.76 | 11.60 | 10.60 |
“二五”时期 | 6983.20 | 833.32 | 745.66 | 87.66 | 11.90 | 10.70 |
1963—1965年 | 5004.50 | 374.02 | 333.42 | 40.60 | 7.50 | 6.70 |
A. 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
B. “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
C. “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
D. 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