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三联书店和新华书店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同时,也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下,从中央到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企业、学校、部队,全国各部门各行业都掀起了学习热潮。当时学习教材主要有《从猿到人》《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同年底,《人民日报》相继发表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5年1月发出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通知,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

 

 

(1)确立了人民的大众的文化方针;马克思主义经典和毛泽东著作的出版;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开展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等。 (2)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促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后期也出现了把思想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的错误倾向等。 【解析】 (1)问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重印和再版了一批马列著作……翻译和从苏联引进了一些俄文版著作……各部门各行业都揪起了学习热潮……全国迅速掀起学习“两论”的高潮……号召全体人民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从文化方针、理论学习、思想改造教育等角度分析阐述。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是加强意识形态深化,维护新生政权的需要,可从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工业化建设、思想改造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回答,但应同时注意思想学术问题划为政治问题的错误倾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1640年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

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840年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1844年

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

洪秀全写成《原道党世训》

欧洲革命《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1859年

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1年

设立总理衙门俄国公使入驻北京

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6年

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898年

戊成变法

美西战争

1905年

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度

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从表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庄园是英国中世纪的基层组织。12世纪,随着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的创建和复兴活动,不少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农奴还常利用领主法庭及国王法庭等进行合法斗争。1200年英国王室法令明确规定,如果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自由身份。“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成为当时流行谚语。但对于大多数村民而言,他们的生计是与耕地、牧场联系在一起的,很难一走了之。13世纪末兴起的货币地租是关键性变革。此后劳役折算为货币,农奴实际上成为领主的承租人,与自由佃农已没什么区别。1348—1354年发生的黑死病,英国人口下降之一,越来越多的农奴要求摆脱庄园,发起了群众抵抗,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全面崩溃,英国社会逐渐形成一个富裕农民阶层。此后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英国逐渐确立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模式。到1750年英国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摘编自候建新《资本主义起源新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当中国农民家庭棉手工业开始受到洋布洋纱的冲击时,即引起人们的注意。1846年,包世臣就说:“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削减大半”。从非产棉区到产棉区,洋纱洋布的市场逐渐扩大。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只能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或者沉迷于追逐权力;传统士人讲究叶落归根,而现代大学学到的东西常常是来自西方的知识,当学生毕业回到乡村后无人与他讲话,没有人理解他,也就不再回乡。乡村流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人才。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相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过程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分别说明中英两国自然经济解体带来的不同影响。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A. 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 确立了新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 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D. 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查看答案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查看答案

八柱国是南北朝北周时期的权力中枢,贞观年间编撰的《周书》将八柱国排序为宇文泰、李虎、元欣、李弼、独孤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对此,中国历史学界历来少有怀疑。日本学者前岛佳孝发现中国传世文献记载八柱国顺序并不一致,如宋朝的《文献通考》将李虎降至元欣之后,同时代的《资治通鉴》更是将李虎序于李弼之后,而除李虎外,诸书记载其他七人顺序则都一致,前岛佳孝据此认为《周书》因李虎为李唐先祖,故将其拔高。这说明

A. 时代靠后的文献因态度中立更加客观

B. 史料批判为辨析史实提供了重要视角

C. 中外学术交流促使历史解释发生变化

D. 只用传世文献史料很难复原历史真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