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到1940年12月中旬,英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资...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到1940年12月中旬,英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资金购买武器。这一情况使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种既可以帮助英国继续战斗,又不违背美国形式中立的方法,并提交给国会讨论。美国国会经过长时间辩论,于1941年3月10日通过了租借法案。租借法的正式名称为《加强美国防务法》,该法案规定:授权总统可以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军事物资,给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重要关系的国家政府。

对于租借法案,美国总统社鲁门曾有高度的评价:“毫无疑问,《租借法》所花费的钱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通过《租借法》而装备起来的每个俄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

——摘编自郝健《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租借法案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实施租借法案的历史作用。

 

(1)背景:法国投降,英国处于严重危机之中,德国暂时处于战略优势;美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锐减。 目的:援助别国能够坚持同法西斯国家作战;便于美国在参战后用较少的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 (2)美国成为全世界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稳固了反法西斯阵营;美国达到了它的战略目的;扩大美国影响力,为战后美国控制国际金融和成为世界霸主创造了条件等。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到1940年12月中旬,英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资金购买武器这一情况使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种既可以帮助英国继续战斗”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角度分别分析作答。第二小问“目的”,从材料中“给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重要关系的国家政府”得出:援助别国能够坚持同法西斯国家作战;从材料中“《租借法》所花费的钱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得出:便于美国在参战后用较少的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 (2)从材料“《租借法》所花费的钱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通过《租借法》而装备起来的每个俄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从走出孤立主义的影响、扩大了总统的权力、给反法西斯各盟国提供宝贵的物资、鼓舞了反法西斯人民的信心、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战后美国从经济、政治控制世界,成为世界霸主创造了条件等方面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将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教育制度的落后,他们纷纷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八股文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因此,他们认为改革科举制度“则莫先废弃八股”,“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光绪帝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初五颁布上谕:“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策试论”,对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乡会试仍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主要以“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为考试内容;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康有为认为废除八股文取士之后,以教授八股文为主的书院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了,光绪帝于(1898年)五月二十二日发布上谕,宣布改书院为学堂。

——李兵《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材料二  八股既废,数月以来,天下移风,数千万之士人,皆不得不舍其免园册子帖括讲章,而争讲万国之政及各种新学,争阅地图,争购译出之西书。

——梁启超《戊成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事件

康熙年间

牛顿于1665年(康熙四年)发明微分法,1666年发明积分法,1673年提出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42年

(乾隆七年)

《御制历象考成后编》提到“西人奈端等屡测岁实”(奈端,牛顿译名),是已知中文著作中第一次提到牛顿的名字。

1799年

(嘉庆四年)

文献大家阮元编《畴人传》,引用《御制历象考成后编》,首次为牛顿立传,但对牛顿的学说没有介绍。

1859年

李善兰和英国传教士合译《重学》、《谈天》、《代微积拾级》,介绍牛顿天文、力学、数学等理论,牛顿学说逐渐在中国传播。

1898年

梁启超认为“奈端倡‘打破偶像’之论,遂启近代科学”,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也积极宣传牛顿学说。

民国时期

孙中山高度评价牛顿,将牛顿的科学理论作为其“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的一个思想基础。《开明国语读本》引用“牛顿煮表”的故事,鼓励孩子探索未知世界。

 

 

——据王洪鹏《牛顿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两项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阐述须有事实依据,逻辑恰当严密,体现中外关联。)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魏源为代表的敏锐的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一系列奇耻大辱的刺激下,从“天朝大国”、“夏夷之辨”心态中觉醒,并且眼光开始越出“天朝”的围墙,用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观念来关注围墙外的世界。他们一面批判为“天朝”依旧作论证的宋学和对国计民生无用的汉学,一面揭起了新学风的旗帜,他们用新奇的目光审视外域世界,写成了一部部介绍外域史地、风土人情的著作。如萧令裕的《记英吉利》、林则徐的《四洲志》等,开辟了“睁眼看世界”的新天地。这种开天辟地的思想正是近代开放意识的觉醒,封建“天下”旧观念的瓦解。

——王敬川《论魏源的世界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开放意识觉醒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当我们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会发现“五四运动”作为与当代中国命运密切相关的伟大历史事件,几乎浓缩了西方社会多国数百年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民族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西方近现代社会运动目标的全部要求,几乎集中了近现代中国全部矛盾和力量……“五四运动”的时代复合性特征和中国现代化的时代浓缩性特征,归根结底是中外发展的“时代差”造成的:当西方社会已步入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瞻望的时候,中国还在中古社会徘徊。中外发展上呈现的“时代差”给中国的近代化造成一种两难选择。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二难、移植与畸变的难题、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摘编自张连国《论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转折点中的时代复合性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中国近代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主要含义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3)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查看答案

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法国的举动

A. 冲击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B. 加快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C. 表明法国和关国盟友关系破裂

D. 推动多极化格局本形成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界开始塑造强大、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如人猿泰山、大力水手、超人、蝙蝠侠等,他们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希望。这类英雄漫画广受欢迎。材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大众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

B. 美国持续推行霸权主义

C. 经济繁荣刺激精神享受的需求

D. 科技发展引发科幻热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