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文风日起,士子要求就学读书,但政府尚无暇顾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文风日起,士子要求就学读书,但政府尚无暇顾及教育,一批由私人创建的书院兴盛起来。由于书院不属于官学体制,故都根据自己的需要聘请山长(注:指管理人员)或教师及开设课程。书院基本以“四书”“五经”为教材,此外,程颐、朱熹等人的作品都列为书院的重要读物。书院的教学,除教师讲授外,还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和自修,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

——摘编自陈元晖等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材料二  1810年,普鲁士创办了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对世界进行新解释、粉碎宗教迷信的世俗化中心,包括人文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柏林大学建立之初,普鲁士政府宣布“国家取代教会成为大学财政上的提供者”,但并不以此作为干预、限制大学内部事务的理由。因此,大学教授的评定依据其在科学研究上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大学校长是由教授们选举产生的。同时,大学教授与校长一起组成教授会,决定内部事务。大学教授的权力很大,有自由的开课权。大学生的学习也有充分的自由,他们既可以去听教授的讲授课,也可以去参加教授主持的研讨班;既可以独立地从事研究,也可以与同学进行结伴式的自由讨论,更可以进入图书馆查阅任何资料。柏林大学创办后,形成了独特的“柏林大学模式”,不仅成为全德意志,而且成为全世界大学仿效的样板。

——摘编自李工真《德意志现代化进程与德意志知识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书院和德国“柏林大学模式”办学理念的不同。

材料三: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1)异:中国:侧重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读书与行为修养并重(或重视学生品德修养或教学与品性修养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德国:综合性办学;崇尚科学,进行纯学术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较为自由。 (2)教育内容:以经学为主导,辅之以西学(或答中西并存) 培养目标:既是“忠臣清官”,又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或答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或答中体西用) 【解析】 第(1)小问,根据材料“重视指导学生读书和自修,对学生道德品质方面也有严格的要求”说明中国的教育侧重读书与行为修养并重(或重视学生品德修养或教学与品性修养有机结合);“书院基本以‘四书’‘五经’为教材,此外,程颐、朱熹等人的作品都列为书院的重要读物”说明中国教育侧重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材料中提到中国古代书院基本以“四书”“五经”为教材,说明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柏林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包括人文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说明德国的“柏林大学模式”是综合性办学;“大学教授的权力很大,有自由的开课权”“大学生的学习也有充分的自由”等内容可知,教、学内容的选择较为自由。 第(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材料“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可知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方面的特点是以经学为主导,辅之以西学(或答中西并存);在培养目标上,“均以忠孝为本”可知清末新政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忠臣清官”,“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可知通过教育改革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考生也可以答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第二问,根据材料“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可知,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是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裾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服饰就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便于骑射;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断鲜卑拓拔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国家富强、文化政策宽松,以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一方面以“首崇满州”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政策改造汉服饰文化。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祢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机构改革的特点。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3)材料三中加粗及加下划线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查看答案

近代巴黎举办了一次“无名画家展览会”。参展的几十位艺术家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从物体的本质和表象上进行艰苦的探索,用傲小的笔触画在作品上,以保持纯色状态在空间中的混合。这一艺术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是

A. 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

B. 欧洲民族运动高涨优患意识增强

C. 世界战争给人类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D. 工业文明推动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查看答案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以《老人与海》获得I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被称为“冰山原则”,即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在水面上。“冰山原则”这种手法

A. 寓含着作者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

B. 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批判

C. 体现了文学作品的简约与自然

D. 彰显了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学特色

 

查看答案

伏尔泰认为,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是投向耶稣会和一切宗教迷信的一把利剑,因此中国就成为他猛烈地、不倦地抨击旧制度和专制主义的重要武器。他怀着极大的热情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伦理道德。材料表明启蒙思想家

A.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更有适用性

B. 为反对封建专制而曲解中国文化

C. 借助中华优秀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

D.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更深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