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将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教育制度的落后,他们纷纷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八股文为核心的科举制度。因此,他们认为改革科举制度“则莫先废弃八股”,“新政之最要而成效最速者,莫过于此。”光绪帝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初五颁布上谕:“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策试论”,对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乡会试仍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主要以“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为考试内容;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康有为认为废除八股文取士之后,以教授八股文为主的书院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了,光绪帝于(1898年)五月二十二日发布上谕,宣布改书院为学堂。
——李兵《八股应试教育:清代书院改革的主要指向》
材料二 八股既废,数月以来,天下移风,数千万之士人,皆不得不舍其免园册子帖括讲章,而争讲万国之政及各种新学,争阅地图,争购译出之西书。
——梁启超《戊成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教育改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王洪鹏《牛顿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两项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阐述须有事实依据,逻辑恰当严密,体现中外关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魏源为代表的敏锐的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失败后一系列奇耻大辱的刺激下,从“天朝大国”、“夏夷之辨”心态中觉醒,并且眼光开始越出“天朝”的围墙,用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观念来关注围墙外的世界。他们一面批判为“天朝”依旧作论证的宋学和对国计民生无用的汉学,一面揭起了新学风的旗帜,他们用新奇的目光审视外域世界,写成了一部部介绍外域史地、风土人情的著作。如萧令裕的《记英吉利》、林则徐的《四洲志》等,开辟了“睁眼看世界”的新天地。这种开天辟地的思想正是近代开放意识的觉醒,封建“天下”旧观念的瓦解。
——王敬川《论魏源的世界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近代开放意识觉醒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当我们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会发现“五四运动”作为与当代中国命运密切相关的伟大历史事件,几乎浓缩了西方社会多国数百年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科学革命、民族运动、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西方近现代社会运动目标的全部要求,几乎集中了近现代中国全部矛盾和力量……“五四运动”的时代复合性特征和中国现代化的时代浓缩性特征,归根结底是中外发展的“时代差”造成的:当西方社会已步入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瞻望的时候,中国还在中古社会徘徊。中外发展上呈现的“时代差”给中国的近代化造成一种两难选择。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二难、移植与畸变的难题、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摘编自张连国《论五四运动在中国现代化转折点中的时代复合性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中国近代现代化特有的“循常”与“超越”的主要含义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3)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法国的举动
A. 冲击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B. 加快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C. 表明法国和关国盟友关系破裂
D. 推动多极化格局本形成
20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界开始塑造强大、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如人猿泰山、大力水手、超人、蝙蝠侠等,他们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希望。这类英雄漫画广受欢迎。材料反映出当时
A. 社会大众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
B. 美国持续推行霸权主义
C. 经济繁荣刺激精神享受的需求
D. 科技发展引发科幻热潮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承认我对这部宪法中的好几个部分并不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永远都不应该同意让其通过,我认为这个系统已经接近完美,而且我认为它也会让我们的敌人感到震惊。”材料表明
A. 各州对制定宪法存在严重分歧
B. 美国制宪主要是为了一致对外
C. 在制宪过程中各州存在着冲突
D. 该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