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书记载,汉初出现“极权丞相”现象,皇帝见丞相时,要为之起立行礼,而且“丞相有病,皇帝法驾亲至问病,从西门进人”。为改变此局面,汉武帝
A. 颁布了“推恩令”
B. 实行中外朝制度
C. 设立刺史监察制度
D.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汉惠帝时期中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对恢复的监御史的职权做了规定,使监御史成为单纯的地方监察官,而不是像秦朝监御史那样在监察之外还有很多职权。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这些做法
A.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可以消除地方吏治的腐败
C. 控制了地方经济的自主发展
D. 有效地防止地方王国割据
有学者认为,(西)周人表述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一统观念,天子更多是被尊为共主,其政教之所及,往往是象征多于现实,文化重于政治。材料意在说明西周
A. 文化制度优于政治制度
B. 在国家结构上具有松散性
C.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D. 王权得到诸侯邦国的认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
材料二 《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七、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民自由权的规定方面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人民自由权方面有哪些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3)从近代以来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中你获得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将变法的过程描述为康有为由布衣而卿相的个人发迹史,将清政府陆续推行的新政缩减至康有为主导的“百日维新”,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将政变的原因约化为主维新的光绪和主守旧的慈禧之间的帝后党争。这些观点在现行的叙述中演变为:康有为是维新运动的主要领袖,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构成的维新派是当时唯一的进步力量,康有为的思想是变法的主导思想,他多年奔走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于1898年推行了短暂的新政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曾为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某班组成了三个兴趣小组对这两个派别的关系进行探讨论证,结果得出了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组 |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
第二组 | 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
第三组 |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
(1)材料一中梁启超将“康有为思想诠释为戊戌年新政运动的唯一指导思想”,梁启超这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试简要说明之。
(2)材料二中的三个结论,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简要论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1902年4月《与夫子大人书》中,直截了当地对康有为说:“欲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得不攻满洲。日本以讨幕为最适宜之主义,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满廷之无望久矣。”
材料二 梁启超自美洲考察归来后……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他说:“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排满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还为时尚早。”
——上述材料均摘自《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梁启超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持上述主张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梁启超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原因。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看,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