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开始,朝廷“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祜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济县”。北宋知县事的设立表明
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行政单位
B.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C. 君主权力的行使具有随意性
D.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l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一脚踢开”意味着
A. 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 清朝地方财政脱离中央
C. 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 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
A. 避免了决策失误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平衡了中央权力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南朝的要藩重镇,大抵委以皇子镇守;中央三省长官人选,出现了士族比例下降、宗室外戚上升的情况,二者权势互为消长。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
B. 彰显皇室地位
C. 防止大权旁落于异姓
D. 加强皇权专制
唐代后期,“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
B. 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
C. 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
D. 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