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下表为唐朝天宝八年(749年)全国粮仓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A. 大运河的开通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B. 山南道土地兼并最为严重
C. 全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黄河流域
D. 江淮地区的经济逐渐萧条
有学者将《左传》中的516个人按30年为一个单位进行分组研究,共分成17组,他发现春秋未结束,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就开始下降。虽然前面7组没有提到士,后来每组士的数量也不多,但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该学者的发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形成
B. 各阶层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政治权力向士阶层转移
D. 卿大夫和士矛盾不可调和
有人说:无论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暴君,他都是历史的选择,推动了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阅读材料:
拿破仑皇帝为后世留下来的,不是他作为统帅的各种战绩,而是作为政府首脑所做的各种改革……对所有法国人实行统一的法律;取消等级制度……法国被分为九十八个行政区,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接受巴黎的指示……全国施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拿破仑在德国取得军事胜利后,也进行了改革……市民的公共生活方式也根据新的法国法律进行了重组和规范……当然不是出于他的情愿:在被法国占领的不独立的国家里一再发生反抗运动;拿破仑为了战争,越来越关注金钱和士兵,他的这个欲望越明显,反抗也就越强烈。
——(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归纳拿破仑的国内外改革举措。
(2)据材料指出“不是出于他的情愿”的事情及其发生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无论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暴君,他都是历史的选择,推动了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观点的论据。
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
……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人才”不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
“人”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不断得到解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个世界已经令人激奋的很,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来世了。看来人们产生的疑窦是,那种平静、遁世或独身的生活是否就比充满活力的群居生活或家庭生活,乃至纷乱和冒险的生活更胜一筹呢?要叫人相信教士会比俗人好,或是生活会导致严峻上帝的最后审判,这是困难的。认为人的意志和智力会把人引入歧途,这似乎是一种阴郁的教义,认为人是脆弱的生物,需要上帝的感化和拯救,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说法罢了。强烈吸引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的,则是认为人具有巨大能力的这一概念。
——帕尔默、科尔顿《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认为,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对“人”的认识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最早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是谁?
(2)据材料二概括路德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归纳启蒙思想家的主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人”解放历程的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没有一战,何来五四?”要认识五四的起源,必须追溯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中国观和世界观造成巨大冲击。自此以后,民族主义因此成为中国的主旋律,加入国际社会变为平等一员,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共同追求。但是巴黎和谈的失败,使得这种希望完全破灭,于是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材料二 又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更为重要的动因,是1918年9月北京政府与日本政府之间的秘密协定,日本给中国军阀政府2000万日元的贷款,以获取在山东修建两条铁路、在各要塞驻军,以及训练指挥中国路警的权利。在北京的指示下,中国驻日公使章宗祥“欣然同意”这些条款。日本带着这些秘密条约来到凡尔赛,自信能在山东问题上获胜。留日学生“从日本人学到的近代知识和从他们得到的轻蔑对待,混合了他们自己对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政策的愤恨,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意识”。因此,在当时的爱国运动中,他们很自然的走在前列。留日学生爱国斗争对国内的影响,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完成下列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作者的观点。
(2)运用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对材料一中“五四运动原因”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