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朱熹拜见宋孝宗,首次讲“格物致知”,说帝王之学,必须要先“格物致知”。晚年的朱熹,人都奏事,有人对他说,你喜欢讲“正心诚意”,但这是皇上最不爱听的,这次你就不要提了。朱熹很严肃地说:“我平生所学,就是这四个字,怎么能欺君呢?”这说明
A. 当时理学尚未上升为“帝王之学”
B. 理学有世俗化和排它性的特征
C. “正君心”和“致良知”本质相同
D. “格物致知”是理学的哲学基础
陈寅恪指出:“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据此可知,陈寅格认为
A. 官修史书的记载更可靠
B. 史家主观判断是治史的主要手段
C. 私家记载的权威性较低
D. 官方和私家史书都有一定的价值
下表下表为唐朝天宝八年(749年)全国粮仓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A. 大运河的开通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B. 山南道土地兼并最为严重
C. 全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黄河流域
D. 江淮地区的经济逐渐萧条
有学者将《左传》中的516个人按30年为一个单位进行分组研究,共分成17组,他发现春秋未结束,卿大夫群体的数量和重要性就开始下降。虽然前面7组没有提到士,后来每组士的数量也不多,但士占总人数的比重却呈上升趋势。该学者的发现反映了这一时期
A. 中央集权体制渐趋形成
B. 各阶层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C. 政治权力向士阶层转移
D. 卿大夫和士矛盾不可调和
有人说:无论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暴君,他都是历史的选择,推动了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阅读材料:
拿破仑皇帝为后世留下来的,不是他作为统帅的各种战绩,而是作为政府首脑所做的各种改革……对所有法国人实行统一的法律;取消等级制度……法国被分为九十八个行政区,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接受巴黎的指示……全国施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拿破仑在德国取得军事胜利后,也进行了改革……市民的公共生活方式也根据新的法国法律进行了重组和规范……当然不是出于他的情愿:在被法国占领的不独立的国家里一再发生反抗运动;拿破仑为了战争,越来越关注金钱和士兵,他的这个欲望越明显,反抗也就越强烈。
——(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归纳拿破仑的国内外改革举措。
(2)据材料指出“不是出于他的情愿”的事情及其发生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无论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暴君,他都是历史的选择,推动了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观点的论据。
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
……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人才”不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