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 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A. 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 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 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据统计,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这反映了
A.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并未停止实行 B. 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机械工业落后
C. 经济危机促使美苏从对立到和解 D. 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工业
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政策
D. 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题文)1921年春,农村和城市的饥荒表明国民经济已面临崩溃的边缘,经济危机引起的社会动荡积聚着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了反苏维埃政权的骚乱和暴动。这一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
B.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C. 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D. 同盟国对苏俄武装干涉
下面为美国1970、1979年就业人口结构表。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第三产业在战后蓬勃兴起
B.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
C. 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