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 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 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 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D. 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宋熙宁年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10793处,其中两浙路修建1980处。此外,还在东南沿海修筑了长达250余千米的江北捍海堰和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工程等。这反映了
A. 连年暴雨导致严重涝灾
B. 水利政绩成为擢升依据
C. 江南经济发展推动水利建设
D. 人口大量增加需要新耕地
有的朝代出现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现象,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谈到某个朝代的后期时指出:“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这个朝代可能是
A. 西汉
B. 唐代
C. 北宋
D. 明代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西汉时期“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耕作方式比较落后
B. 黄河治理不够到位
C. 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D. “重农抑商”政策推行
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
A. 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B. 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C. 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 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农民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 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B.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D. 当时人口大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