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这表明
A. 苏俄开始重点发展重工业
B. 新经济政策淡化了苏俄的意识形态色彩
C. 新经济政策消除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 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
B. 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 将以工代赈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
D. 开创了国有化的有效路径
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整顿金融,恢复信用
D. 社会立法,保障改革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条件下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不成熟或不完善,主要是因为
A.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新经济政策”
B.受特殊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
C.未完全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D.没有可借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当时苏联
A. 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 利用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
C. 消除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 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这说明
A. 京剧从形式到内容发生根本变化
B. 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京剧重获新生
C. 海派京剧是传统戏剧的发展方向
D. 海派京剧革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