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厂、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西北毛纺织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他遭受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 官僚资本
B. 外国资本
C. 封建官府
D. 买办资本
1881年,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南海成立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民众捣毁,理由是“夺人生业”“易生瓜李之嫌”,后被迫迁往澳门;1893年,武举出身的李福明在北京设立机器磨坊,被都察院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下令取缔。这些现象表明
A. 民族工业集中于轻工业
B. 民族工业资金来源广泛
C. 民族工业冲击传统观念
D.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下降
1899至1911年,新增私人资本总额9350万银元,厂矿企业410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 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 洋务运动的刺激与诱导
C.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必须先求富,而后才能自强。”下列企业体现“求富”这一思想的是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办轮船招商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 创办福州船政局
“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是
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贸易中心的转移
D.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据研究,从1760年到1850年间,英国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200万磅到366亿磅,增长了180多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建立
B. 工场手工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C. 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世界市场
D. 农业中的商品化生产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