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仍归贵族所有。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官、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任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36》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采取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一、二,梭伦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基伦暴动(公元前632年雅典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约十年后,德拉古受命立法。学者们推测,大概他的法律肯定了那早已不为平民所需要的贵族对平民的保护关系,赋予贵族夺取平民土地、将负债者及其妻儿卖为奴隶的权力,使平民的处境急剧恶化,债务奴隶制广泛流行开来。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
(2)客观评价材料二中的德拉古立法在解决社会矛盾中的失与得。
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用于经商,而是购买了大量的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 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 社会动荡,无法经营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 “为田开阡陌封疆” B.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 统一度量衡 D. 奖励军功
商鞅在变法法令中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国家法令的形式把小家庭制固定化,主要是为了
A.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B. 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
C. 稳定农村社会秩序
D. 显示政府的变法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