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大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
(1)材料表述的是中国近代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请列举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各2个。
(3)结合所学,你对这场运动有何评价?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三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四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材料五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材料一中的“本”指的是什么?“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本”“末”持何态度?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4)指出材料五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新变化是
A. 洋务资本
B. 民族资本
C. 外国资本
D. 官僚资本的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统”,从工业建设到财政金融,从物资管理到外贸出口,正是利用和依靠这些统制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这一举措的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 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B. 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C. 解决了人民的生活保障问题
D. 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 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 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 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的阶段,被人称为“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是却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促成这一时期经济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 民国政府实施奖励实业的政策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D. 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