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修辞者不求大才,明经者不问大旨。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士无廉让,职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

材料二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议行新法。……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熙宁六年三月,置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熙宁八年六月,颁《诗》《书》《周礼》“三经义”于学官。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尝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

(1)材料一中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什么?他提出的解决途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其具体解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

 

 

(1)源头: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途径:整顿吏治;改革取士制度。措施:吏治方面,改革文官升迁方法;严格“恩荫”制度。取士方面,改革贡举制(改革科举制)。 (2)相同: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重策论)。看法:有利于培养人才和改革的中坚力量;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3)因素: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师道既废,文风益浇。诏令虽繁,何以戒劝”可知范仲淹认为“官乱风坏”的源头是士人没有继承儒家的“师道”大旨。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从范冲淹改革的中心内容回答即可;第三小问措施依据范仲淹改革内容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相同点依据材料二“……熙宁四年二月,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并结合材料一可知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张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取士不以词赋、明经为主。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以经义、策论试进士”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王安石变法中关于科举制改革的作用回答。 (3)依据“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是与守旧派发生冲突、用人不当以及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民本身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事实上都成为富人的奴隶,他们被称为保护民和六一汉,如果他们交不起地租,那么他们自身和他们的子女便要被捕,所有借款都用债务人的人身为担保,这样的习惯一直流行到梭伦的时候才改变。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雅典人四处寻找富于人情味的改革者。终于,他们找到了比其他任何人更能胜任的人,他的名字叫梭伦……他为雅典人制定出一套以中庸为其基本原则的法律,而中庸正是古希腊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三  最重要的是,梭伦使城市事务与普通自由民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他不能再呆在家里说什么,“哦,我今天公务繁忙”或“天正在下雨,我最好呆在家里”。他被期待着恪尽职守:参加市政会议,并担负起保卫城邦安全与繁荣的重要职责。

——房龙《人类的故事》

(1)材料一反映出梭伦改革前怎样的社会状况?梭伦又是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梭伦改革的中庸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最重要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2001年“9·11”事件之后,恐怖分子又相继在印尼巴厘岛、西班牙马德里、英国伦敦、印度孟买等地制造了大规模恐怖袭击,一次次向无辜平民挥起了屠刀。

材料二  当今世界几对伙伴关系的基本表述:

中俄:面向21世纪的平等互信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

日俄:创造性合作伙伴关系。

美日: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

材料三  2008年以来,除中东地区外,巴尔干半岛政治事态的发展尤其让人感到不安:2月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8月南奥塞梯危机爆发。……避免新的大规模冲突的爆发,维持较长时期的和平与稳定,仍是世人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南奥塞梯危机中,人们已感受到时下的美俄关系已经开始透出的浓烈“新冷战”气息。

——新华网

材料四  观察下面一幅漫画:《联合国——美国:不听话的后果》。(见下图)

(漫画说明:警告牌——小心鲨鱼,别怪我们没有警告过你!美国:救命啊!联合国:救命可以,不过我们得先谈谈)

(1)材料一中提出的确定时代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依据材料二说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四加以说明主题形成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影响当今世界主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若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革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发’指大平军、‘捻’指捻军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抵抗外国侵略)

——曾国藩

(1)材料表述的是中国近代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什么?

(2)请列举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各2个。

(3)结合所学,你对这场运动有何评价?

 

 

查看答案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帝)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材料二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缺)而不录。

——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材料三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四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材料五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材料一中的“本”指的是什么?“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本”“末”持何态度?其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3)根据材料四,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4)指出材料五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