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C.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D.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明朝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发展造成农业衰退
B. 工商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工商业发展
《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
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B. “除井田,民得卖买”
C.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下边的“卜”字,表示竖在地上的杆子及其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A.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 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C. 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D. 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中的富强思想及其实践对秦国乃至后世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商鞅的改革措施,可以使一个国家在短时间内富强,但如果把它作为长期国策,则注定将这个国家引向灾难……秦始皇时代,秦施行的仍然是商鞅当年的基本国策,它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却没能使秦朝逃过“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短命怪圈。
——聂作平《秦国是怎样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的富强思想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据此,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
材料二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民生主义所以占有如此突出的位置,首先是因为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和要求。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 孙中山总是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世界范围,从宏观视角去认识中国问题的“真解决”,顺应世界潮流的大趋势,摈弃“荒岛孤人”式的封闭,吸取国外的先进思想,而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走自己的路……孙中山的革新开放主张和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今天依然具有借鉴作用……孙中山研究具有持久普遍的社会意义。他的思想和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涵盖了海峡两岸,成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
——张磊、张苹《孙中山传》
请回答:
(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后来有什么新发展?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要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明孙中山为什么最看重“民生主义”?它会带来怎样影响?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特征。
(4)孙中山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研究孙中山的思想理论有何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