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这—观点认为
A. 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 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C. 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D. 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如果一个唐朝人行走在这条线路上最有可能见到
A. 人们普遍使用煤来冶铁
B. 丝绸和白瓷被贩运出境
C. 粉彩瓷器深受人们欢迎
D. 纸币普遍用于商品买卖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 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资本主义萌芽
管仲改革之前,齐国允许私人从事盐铁生产,由国家征收部分税收,盐铁业利润大部分由私人业主所得,政府所得并不多。管仲改革推行“官山海”政策,煮盐业和冶铁业由国家垄断性经营。此举
A. 开创了“工商食官”制度
B. 发挥了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 扼杀了传统的民间手工业
D. 与民争利激化当时的社会矛盾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
A. 商帮主要从事长途取运
B. 政府放弃盐铁官营政策
C. 农本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D.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