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 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
B. 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
C. 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
D.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1917年,苏俄早期领导人李可夫扬言:“社会主义变革的太阳将从何处升起?我想,在目前的情况下,就我们这种生活水平要开始社会主义变革,这不是我们的事业,我们没有力量,客观条件也不具备。……我们不能超出资产阶级制度的范围。”该观点主要针对列宁
A. 要求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B. 提出《四月提纲》
C. 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实行《土地法令》
尽管法国主流文化并不认可巴黎公社时代的社会主义,但是对巴黎公社还是有很多正面的评价。法国人痛恨第二帝国在1870年秋天的失败与新政府的妥协,为自己的国家有这样的理想斗士而自豪。据此判断,法国人正面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
A. 其对民主政治的推动
B. 其对国际工运的支持
C. 其改造旧世界的理想
D. 其表现出的民族精神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 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 罗马法具有先进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D. 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人中国社会
B. 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 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 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下列言论与材料原意相近的是
A. “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
B.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
C.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难一根本之条件。”
D.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