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3年属于中国古代哪个王朝?
A. 清朝
B. 南宋
C. 元朝
D. 明朝
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是古代著名的亡国之君,著有《玉树后庭花》,他生活年代为
A. 五世纪中期
B. 七世纪后期
C. 九世纪中期
D. 六世纪后期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全球化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的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金银,特别是银源源不断地从西班牙殖民地流入欧洲,欧洲货币金属的供应量大幅度上升,在整个16世纪至少增加了3倍。西班牙政府曾试图禁止金银的出口,但徒劳无益。而且,政府本身就是最大的违禁者。它用大量的金银支付对意大利、德国和荷兰的欠款,并且资助无休无止的战争。正是这些国家包括西班牙参与的违禁买卖活动,使贵金属在欧洲蔓延扩散。最明显直接的结果是价格的长期(不正常的)上涨。16世纪末的价格水平比世纪初高出3倍至4倍之多。
——《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材料二 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长期保持的出口顺差主要是通过外国人用白银偿付来解决的。然而,中国对白银的吸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明朝政府抛弃了元朝乃至更早的宋朝部分使用纸币的政策。这是因为在发生危机时,滥印纸币总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后果。明朝政府先是停止了纸币的印制,接着又停止了纸币的使用,从而完全使用铜钱和银锭。另外,货币税收的份额越来越大,最终演变成完全用白银交纳的“一条鞭法”的税制。正是中国对白银的公共需求、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和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出口顺差,导致了对世界白银的巨大需求,并造成了世界白银价格的上涨。因此,弗林和吉拉尔德兹说:“如果没有近代早期中国向以白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欧洲和中国就不会有同样的‘价格革命’,也不会出现一个西班牙帝国(它是靠出售白银而得以生存)。”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材料一描述的是欧洲哪一经济现象?其具体表现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19世纪晚期,英法两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美德两国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后不同
B. 占有海外殖民地多少不一致
C. 对采用先进技术的态度不同
D. 国内政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