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衣被代蚕桑。”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这些说法表明元清时期
A. 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
B.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D. 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
考古学家在商丘某地的一处古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青铜器、铁制农具及珐琅彩瓷器。这座墓葬最早可能出现于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宋朝
D. 明清
南宋辛弃疾《最高楼》云:“千年田换八百主”,晚宋罗琦《田蛙歌》谓:古田千年八百主, 今一年一换家”,这表明当时( )
A. 政府抑制土地兼并 B. 土地买卖频繁
C. 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D. 小农经济破产
“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A.
B.
C.
D.
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经济根源于
A.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B. 不抑兼并的政策
C. 重农抑商思想影响
D. 工官制度的实行
春秋时已出现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歌确立;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首次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
A. 重视技术的革新
B. 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
C. 精耕细作的特点
D.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