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淞沪会战中,蒋介石亲任第三战区军事指挥官,以极大的决心和力量组织、指挥这场大规模战役,“以扫荡上海敌军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据此可知,淞沪会战
A.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 蕴含了中国抗战的多重战略意图
C. 迫使日本改变侵略中国策略
D. 体现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配合作战
抗战时期,针对日本侵华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援助,毛泽东指出,“应该努力争取一切可能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事实,但过高希望则不适宜”。这反映出
A. 中共将抗战胜利寄希望于国际援助
B. 中共已成为国际社会援助的首要对象
C. 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给予最大援助
D. 中共仍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抗战策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主要领导人认为,中国革命如今的失败不过就是类似于布尔什维克在1917年7月所遭受的失败。很快就要迎来一个同样伟大的十月革命。至多经过比俄国当年七月到十月更长一点的时间,革命就可以重新走到大街上来。这种认识
A. 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C. 催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埋下了中共“左”倾错误的隐患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说:“洪秀全人格上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功了,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蒋廷黻所要阐述的观点是
A. 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
B. 农民阶级承担不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C. 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 领袖的人格及才干影响革命的成败
从1896年开始,日本在杭州、苏州、汉口、沙市、天津、福州、厦门、重庆等八个城市取得建立专管租界的特权,从而成为在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国家。这主要反映出
A. 中日《马关条约》的规定得到了落实
B. 日本凭借在华特权暂时地独霸中国
C. 片面最惠国待遇扩大了日本在华特权
D. 群众反帝斗争为日本侵华带来便利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虽然存在种种不稳定因素,但在每一种不稳定因素背后都蕴藏着与其相抵消的稳定机制。因此,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在政局动荡不安的表象下,维持了资产阶级相对稳定的统治。这主要是因为
A. 分权制衡机制的作用
B.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C. 共和派力量十分强大
D. 总统仅是形式上的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