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1)特点: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迅速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保障国家利益);不利于与更多国家的正常交往(局限了打破封锁的战略战术)。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的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标志: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3)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原因: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解析】 (1)特点:依据材料一“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的信息可知是强调意识形态或国家制度。影响: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回答。 (2)原因:依据材料二“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的信息可知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依据材料二“日本崛起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的信息可知日本的竞争;依据材料二“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的信息可知美国国内的呼声;并结合所学可知利用中国遏制苏联以及维护美国霸主地位的需要。标志:依据所学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回答。 (3)特点:依据材料三“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的信息可知较为公开透明;依据材料三“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的信息可知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外交。原因:依据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信息和所学从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等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从长远来看,在这一变化中受益最多的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美国      D.英国

 

查看答案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查看答案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 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C. 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查看答案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 凸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 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要的影响是

A. 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B. 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 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的契机

D. 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衰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