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说:赫胥黎犯了倒果为因的错,事实上人跟禽兽最初没有分别,个人组成社会是为了安全利益,而不是因为有天良,适者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种族和社会。原文不具有的“国族竞争”的意义,在《天演论》中却呼之欲出。可见,严复译书的目的是
A. 纠正进化论的错误
B. 丰富进化论的内涵
C. 谋求国人安全利益
D. 激励国人自立自强
明朝规定,中央司法官员碰到某些规定的事项时应及时回避,以免受到来自各种关系的干扰。这一规定旨在
A. 确保司法审判的公正
B. 抑制地方势力的发展
C. 防止司法权力的膨胀
D. 将司法权集中于皇帝
南宋理宗赵昀推荐道书《太上感应篇》,使该书宣扬的宗法性伦理道德以宗教方式普及民间,同时也加速了儒道之间的融合。这说明南宋时期
A. 儒家思想已趋向宗教化
B. 道教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C. 道教成为主要教化工具
D. 儒学正统地位更趋稳固
据下表记述,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朝
记述 | 出处 |
《淮南王刘安》“擅国权,侵夺民田” | 《史记•淮南衡山王传》 |
(公孙贺)“倚旧故,乘高势面为郡,兴美田以科子弟宾客” | 《汉书•公孙贺传》 |
(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 | 《后汉书•张禹传》 |
A. 官员经济贪污现象盛行
B. 封建土地私有趋向破坏
C. 自耕农的数量日益减少
D. 因家重农政策执行乏力
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 官僚政洽开始兴起
B. 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 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D. 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1875年“马嘉理”事件和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处理和规定当中,郭需焘因时事需要出使英国,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先人一步,根据自身的认识,用“本末观”实现了对“体用观”的超越。他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郭禹焘上奏《新加坡设立领事片》以“保护商民,与国政相经纬”,从而做到“官商之意常亲”,于是就有了中国在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新加坡领事馆。郭嵩焘对“夷夏观”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认识,主张应该主动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郭焘在得知英国将向喀什噶尔派大臣以保全阿古柏政权时,对英国政府提出了严肃抗议,并要求英国政府撤回使臣。在郭焘使英前后,时人尤其是洋务派对西洋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坚船利炮的层面上。而郭焘则不然,他着重去把握西方文化和科学的精神实质。
——摘编自刘平《郭荡焘出使英国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6年郭嵩焘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郭嵩焘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