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特定的背景下掀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窈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会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编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摘编自李喜所《成败得失一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材料三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因而与戊戍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摘编自房德邻《回顾戊戍重温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评价戊戌变法的视角。请据此视角,简述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改革成功的立足点。

 

 

 

 

(1)开国会立宪法。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资产阶级力量不能够推动改革的进行。 (3)政治近代化的视角。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4)改革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需要强大的力量推动。 【解析】 (1)根据材料“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可知康有为主张开国会立宪法。 (2)根据材料“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资产阶级力量不能够推动改革的进行。 (3)根据材料“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都是以实现政治制度的现代变革为目的,因而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可知作者是站在政治近代化的视角评论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为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到推动促进作用。 (3)根据分析上述可知改革成功最重要的两个条件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强大的力量推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安石变法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王安石大部分的变法都遭到极大的挫折与障碍,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时乃全遭罢除。变法是针对时弊的救国大计,然而何以会失败呢?原来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纯从立法的本身着想,而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换言之,王安石的变法是偏重于“理想”,而忽略“现实”;王安石的个性执拗,他不愿谋求人事上的谅解与妥协,而一意孤行,导致以往拥护王安石的人也变为反对党,造成众论汹汹,孤军作战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富国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对于开源的办法,是想得无所不至,虽然在政府并没有聚敛的意思,但在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难免不发生聚敛之弊。王安石一味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何以行法?科举的改革与太学三舍法都是一种进步的措施,但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五卷·宋辽金史前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指导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  :(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那一派别的思想。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前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产生,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

材料二  雅典城附近土地有限。平民辛勤耕作却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贵族借种子或口粮,为此将土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若不能按期还债,必须将收成的5/6交给地主,所有的债务要以人身作抵押。

材料三  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的贡献在于,在组织上为以后建立著名的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

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怎样的政治特点?梭伦采取什么措施来扭转这一局面的?

(2)据材料二梭伦针对雅典平民的生活状况采取什么措施?有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梭伦对原有的国家机构作出了怎样的调整?又有哪些重大的创举?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在1875年“马嘉理”事件和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处理和规定当中,郭需焘因时事需要出使英国,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先人一步,根据自身的认识,用“本末观”实现了对“体用观”的超越。他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

郭禹焘上奏《新加坡设立领事片》以“保护商民,与国政相经纬”,从而做到“官商之意常亲”,于是就有了中国在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新加坡领事馆。郭嵩焘对“夷夏观”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和认识,主张应该主动与世界各国平等交往。郭焘在得知英国将向喀什噶尔派大臣以保全阿古柏政权时,对英国政府提出了严肃抗议,并要求英国政府撤回使臣。在郭焘使英前后,时人尤其是洋务派对西洋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坚船利炮的层面上。而郭焘则不然,他着重去把握西方文化和科学的精神实质。

——摘编自刘平《郭荡焘出使英国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6年郭嵩焘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郭嵩焘的历史功绩。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胜利不久,在划定阿尔卑斯山边界问题上发生了一桩严重事件。我国政府要以山脊作为领土边界,把意大利人在法国这一侧山口附近所占的一些飞地重新划归法国,1945年5月2日,上述飞地、洛亚河各县都已经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当美国表示要我国军队撤到1939年的边界我国一侧的时候,事情一直是这样。他们认为,我们撒出的地区应该由盟军接管。谈到事件的起因,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一种霸权作风,这是美国有意表现出来的,也是我必须予以反击的。这个时候,英国正在地中海东岸各国策划阴谋。对伦敦来说,最有效的战术是首先怂恿华盛顿向巴黎挑衅。杜鲁门硬要我首先下令撤兵,如果我不答应,他便“停止美国机构给予法国军队的装备和弹药的供应”,他还令人奇怪地补充说,“但粮食仍将继续供应”。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我们仍占有我们原来想得到的地区。

——摘编自(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尔卑斯山边界危机中英、法、美的立场分歧及其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最终能够“仍占有我们原来想得到的地区”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