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 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
B. 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黑奴贸易
C. 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 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 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 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王韬在《瀛海杂谈》中称:“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刻相闻。濒海百里,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明朝花楼机的使用,促成了“衣被天下”的局面
B. 元朝的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引发了中国的“棉业革命”
C. 明朝政府的赋税政策,客观上鼓励了民间棉纺织业的发展
D. 明朝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
| 1750年 | 1860年 | 1900年 |
联合王国 | 1.9 | 19.9② | 18.5 |
德国 | 2.9 | 4.9 | 13.2④ |
美国 | 0.1① | 7.2 | 23.6 |
中国 | 32.8 | 19.7③ | 6.2 |
下列关于材料中序号所示的解读正确的是
A. ①美国独立之初,经济基础及其薄弱
B. ②工业革命使英国迅速向工业社会转变
C. ③19世纪中期的中国已全面落后
D. ④19世纪末德国实现了对英国的超越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但《二刻拍案惊奇》却载:“徽州风俗以商贾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反映( )
A.政府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B.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有超前的经商理念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