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有古代中国民谣说:“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我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人多乱,狗多窜,媳妇多了不做饭。”此民谣反映出
A. 农民从事手工业收益高
B. 古代农村商品化不断提高
C. 土地兼并不利于改善民生
D. 小农经济具有思想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A. 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 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 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
A. 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
B. 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C. 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
D. 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三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哪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