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用第3师与第11师团组成的“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D. 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 【解析】 由材料日军被迫向上海增兵可以看出,日军最初的作战计划没有能够顺利完成,故D正确;中国政府对日本侵略并没有充足的准备,A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并不是出于无奈,而是日本的既定侵略方针,排除B;淞沪会战最终还是以中国失败告终,C选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96年,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自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直至清朝灭亡,一直拥有发行钞票的特权,并代替传统钱庄,提供了国内工商业经营所需的绝大部分贷款。这表明

A. 自然经济结构日渐解体

B. 中国近代金融体系已经确立

C. 外国资本输入份额减少

D. 金融变革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查看答案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查看答案

有古代中国民谣说:“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我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人多乱,狗多窜,媳妇多了不做饭。”此民谣反映出

A. 农民从事手工业收益高

B. 古代农村商品化不断提高

C. 土地兼并不利于改善民生

D. 小农经济具有思想基础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A. 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 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 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