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他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A.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 确保上海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C. 为中国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和树立国际形象
D. 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19世纪60年代,以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 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 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D. 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出现了一个新词isegoria,意思是“言论自由”,但这一“自由”只意味着在所有公民的集会上就最重要的问题拥有发言权,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说明古代雅典
A. 公民言论自由权被剥夺
B. 倡导公民关注公共事务
C. 直接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D. 缺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B. 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C. 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D. 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东汉光武帝时百官朝会一般接席而坐,唯御史中丞、司隶校尉与尚书令三官独坐一席,以示皇帝优宠,当时京师称之为“三独坐”。光武帝设置“三独坐”的主要目的在于
A. 体现对人才的重视
B. 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实现对皇权的制约
D. 保证监察官的权威性
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 皇权不断加强
B. 长期处于分裂
C. 外戚势力衰落
D. 皇权相对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