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巡视南方,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该谈话回答的当时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最主要是
A. 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 国家统一问题 D. 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 浦东区域开发开放的结果
C. 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 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的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成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这里的“它”主要是指
A. 农村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个体户、下海商人因此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突出反映了
A.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B. 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D. 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对于人民公社化的进步最主要的在于
A. 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 消灭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C. 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